,实行的仍然是皇帝赐钱制度。比如在宋朝史料文献中,就有“又赐准钱二十万以张宴会”、“左藏钱十万资费用”等文字记载,说明了这些“闻喜宴”的费用主要由皇帝来买单。
但从赐钱数目的不等来看,它仍然没有形成一定之规。到了宋神宗时期,于是就出现了所谓“期集费”,这是朝廷赐予新科进士们饮宴和编写“同年小录”(类似于同学录)的专项费用。
而这条专项经费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南宋,成为宋朝的惯例。
钱的问题解决了,这场的饭局组织,又该由谁来负责呢?
为了保障新科进士们能够吃好喝好,宋朝皇帝可谓煞费苦心,专门安排了负责皇帝祭祀、朝会、巡幸、宴享事务的专门机构——仪鸾司,负责做好“琼林宴”筹备工作。
按照规定,仪鸾司的工作人员要将宴会需要的有关器具,有序安放在琼林苑中,并按照参宴人员的年龄、地位等因素安排好座位。
由于皇帝不会亲自主持宴会,所以,还需要安排一些官员(比如考官们)陪宴。而这些人如何落座,也是仪鸾司需要统筹考虑的问题。
另外,宴会上需要全程演奏雅乐,还要布置好奏乐所需要的器材,等等。
皇帝安排只给自己服务的仪鸾司负责筹备整个饭局,可见他们对“琼林宴”是何等的重视。
琼林宴从宋初开始形成定制,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各项礼仪制度都已经十分完备。
关于“琼林宴”的程序,除了按照一定规矩饮宴和欣赏礼乐之外,我们重点介绍这样两个环节:
赏赐:皇帝虽然不亲自参加“琼林宴”,但对于新科考生们的物质赏赐,还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赏赐主要有“诗”、“书”、“袍”、“靴”、“笏”、“冰”等几类。
其中,“诗”一般由皇帝亲自所作。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即位后第一次的科举考试,他向参加“闻喜宴”的进士们赐诗两首,从此,皇帝为新科进士们赐诗,就成为了宋朝“琼林宴”的惯例。
而“书”主要是一些儒家经典,比如《大学》、《中庸》等典籍。皇帝为何要送这几本书给即将走上仕途的学子们呢?
其实,大概了解这些书籍内容的人可能都猜到了,皇帝是想让他们经常翻阅这些书,时时记着儒家的修身治人之道。
说到“袍”、“靴”,它们都是古代官员们的日常着装行头。而“笏”则是笏板,也称为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