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音同义通 道通为一(3 / 4)

情深。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志意蕴积于中,故气盛。内志既盛,则外感动于物,所以变化神通。思念善事日久,是和顺积于心中,言辞声音发于外,是英华发于身外。若善事积于中,则善声见于外。若恶事积于中,则恶声见于外。若心恶而望声之善,不可得,所以说,唯乐不可以作伪。”柏黄大匠解释道。

“说的好。我还有一点理解,就是十大王发明的艺术形式,以诗、礼、乐、舞为一体,旨在发扬自己端正的品行——德,使之呈现出美丽的光华。人们欣赏乐舞,关注的大多是金石丝竹之类乐器。殊不知,乐为心声,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通过志、声、容三者递进,达到最佳的效果。志是用诗这一文学形式来表达的,如果诗不足以充分表达,就会用嗟叹,甚至咏歌的方式来加强。如果还不足以充分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三者层层相应,一切都是发自内心,所以显得那样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气。乐者的心志思虑深远,情感真挚,正气充盈,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这种效果,只有长期浸润于德性善行的神圣君子才能达到,任何善于伪饰表演之人是无法企及的。正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伏羲说道。

“伏羲头领这个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说的太好了。礼,不仅仅只是形式化的玉帛,乐,也不仅仅只是钟鼓。正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在人的内心。内心有仁爱之人,外在的仪式才有意义,才能称为懂礼和乐,才会真正的礼乐皆得,才真的有徳。伏羲头领这话说的,可谓一语中的呀!”巴蛇长老说道。

读者身份证-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

“为什么礼乐皆得,谓之有徳呢?”傲洪问道。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对于较少接触十大王时期的语言的人来讲,这话比较费解,所以,我首先来解题。十大王在创造和解释某一个字的时候,喜欢用同音字来注解,这个就是音同义即通。比如说,春者,蠢也,什么是春天?万物苏醒了,蠢蠢欲动了,那就**。再比如土者,吐也,什么是土呢?能够吐出稻子、麦子、蔬菜等的,就叫土,土生万物。同样的道理,德者,得也,什么是道德?能够得到人生与社会真谛的人,就是有德之人,也就是得道之人,是合同天地之道的人,能够辅助参赞天地化育之人。因为把真正的道理弄明白,追求到了。礼和乐的真谛都得到了,那么就是有德之人。”女尸长老说道。M.

“哦,这么神奇呀!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