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无题(2 / 3)

全家都是家常便饭,然后想着躲回山里。

这山里,那些当官的也找不到更何况,在古代的时候,村里还出人在山上设置有寨门呢。

几个人配着弓箭,你就算派军队来都没用,上山的路只有这么一条一两米宽的路,来再多也白搭,又没有迫击炮啥的。

结果和前面一样,这些回来的人,要地没地要家没家,然后又被赶出了村。

最多村人看着都是原来都是一个村的,或者是亲戚,给点粮食啥的。

所以,慢慢的,村里就形成了这种思想。

搬出去可以,小辈的出去,这样生活过得也好。

不过老人得留下看祖地,外面的到了一定年纪,也会回村安享晚年。

不过,在那个时候,村里的规矩更严,不是说你搬出去了想回来就回来的。

村子只有这么大,古代也没有计划生育,每家每户两三个都是正常的。

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基本上每家只有留下一个男丁。

其余的给分家钱,自己出去讨生活,所以一直村里都没有什么人。

这两百多户,还是这一百多年才形成的,在之前,也就百十来户而已。

现在这和平年代,为什么老辈不搬出去?

搬出去干嘛?土地部不守了?

外面虽然挣钱,但是呢,有土地吗?万一哪天钱不值钱了,在外面吃什么?

留着这一份土地,以后真有这种情况,大不了回来种地,苦一点,但是日子也能过不是?

就这些老思想,才是当地政府,不管出什么政策,村里的老人都不搬出去,但是小辈的确搬出去了的原因。

在内地,抱有这种思想的老人多得很。

这也是很多电视上看到的一样,老山村里为什么还住这人?

当地政府不愿意,或者国家不愿意出钱让他们搬出来吗?

不是,只是这些人不愿意搬出来而已。

他们有自己的顾虑和担忧,搬出来怎么生活!在山里,至少能种地啥的。

诚鑫也没想改变这些老人的思想,只要他们活着高高兴兴的,那就不关自己什么事了。

虽然感觉被老支书坑了两笔小钱钱,不过也是她自愿的。

还有一些问题,为什么就两座山,就算镇里没钱打隧道,这么多年,村里就没有想着自己组织人手?

然后像愚公移山那样,一点一点的往外挖,终有一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