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承意详处(1 / 5)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105 字 2023-05-08

>

高务实仔细思考了一番,忽然觉得这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就是人了,难怪红太祖说“与人斗,其乐无穷”,不过他想到这一点倒不是因为要和谁斗,而是感慨于黄芷汀的成长与进步。

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大明朝没有按他说的来,结果历史证明大明错了。固然大明有不少“宰相”并非“起于州部”,但也堪称良相;不少猛将并非“发于卒伍”,但也堪称能战。

可是,比例呢?

不能因为高拱这样的良相没有“起于州部”就认为良相无须起于州部,因为高拱原本就是官宦世家出身,跟着其父辗转了多地,而且三十好几才中进士,他是知道地方上有些什么问题的。

不能因为戚继光这样的名将也是世袭出身就认为猛将不必发于卒伍,因为戚继光生平第一战就差点打输了,要不是靠着自己的神射当场爆了对面敌将的脑袋,他估计就得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正因此,他这才认识到光是自己有本事并不足够,一定得练出一支精兵,才能发挥指挥才能。

而且,大明有几个高拱,有几个戚继光?

世宦、世将之门的子弟固然有从小熏陶、耳濡目染的优势,但真正想想,他们之中出现杰出人才的比例其实也并不高。承平时期或许尚可维持,可一到天下有变,问题就大发了。

想想明末之时,世宦世将之家真正表现出有杰出才能的人多吗?不多。难得有个吴三桂还算几把刷子,人家还降清了。到最后指望有人力挽狂澜于既倒,全是做梦。

由此可见,大明朝对人才的培养,从制度和模式上就有问题。

高拱在吏治改革的时候曾经给天下官员设立了“人事档案”,经常重用一些在地方上政绩斐然的官员,但他作为一个典型的“保皇党”,在这件事上的“格局”其实也不够,因为他这个格局顶破天就是在吏部这个层面做出的改革,而且还有赖于后来的吏部尚书们都遵循他的这个规则,否则就会失效。

在高务实看来,这种改革也得从顶层改起。阁老们早年都在翰林院,的确见识了无数的前辈阁老们是如何处理国家大事,是如何票拟、商榷,以及如何与皇上打交道。可是,这些都只是中枢层面的经验,谁知道他们做得对不对呢,谁知道他们的政策最后在地方上落实到什么程度,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呢?

中枢的格局要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