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场指挥是一门非常繁杂的学问。
尤其是在这个通信技术非常原始落后的时代,当参战人数以万为单位时,对于大兵团的调度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极为考验主帅的经验和眼光。
但是这个时代的战争也绝非两方兵马对冲、胡乱砍杀那般简单。
在溪山寨外的广袤战场上,唐攸之位于中军帅旗之下,利用乐器和传令官等手段对大局不断进行调整。大梁军方明确规定战时有两种金鼓, 其一为擂鼓,这便是裴越在前世影视作品中惯常见到的中军大鼓,擂鼓一响全军冲锋。其实擂鼓意思就是连续不断的敲鼓,是军队靠近敌人后的最终冲锋指令,听到它步卒就要趋跑向前冲锋,一般在最终时刻才会启用。
其二为步鼓, 这也是真实战争中最常听到的鼓声,用来控制己方步卒的前进速度。敲一下步鼓,步兵就前进十步,利用鼓声来调整攻势的轻重缓急,同时也会给予步卒喘息的时间。
除去擂鼓进军、鸣金收兵这两种常用手段之外,大梁军队还会利用唢呐和喇叭这些声音尖厉的乐器发布指令,当然这需要步卒长时间的学习和掌握,这也是唐攸之允许藏锋卫独立于外自由行动的原因。他相信裴越有办法磨砺出这支骑兵的战斗力,但他不相信这些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盘掌握行伍之中的规矩。
当帅令被传达到指挥使一级,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挥方式便是旗帜。
任何一个大梁军人,从他入军那一天开始,便会在心中刻下旗帜的重要性。在作战之时,他们会跟随自己的主将旗帜移动,普通士卒看哨官的旗帜,哨官则看游击, 一级一级以此类推。细化到战场的每片区域,除非已经被击溃的败兵,正常的军队都不会轻易出现无头苍蝇的乱象。
长弓军的战力冠绝边境四营,一套完整高效的指挥方式功不可没,而且只要旗帜还在, 哪怕主将在战斗中壮烈,其部属依旧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但是对于唐攸之来说,即便他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此刻也已经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三万步卒被分成五个部分,并非是前后左右四军外加中军的面对西吴骑兵的传统阵型,而是在战场最前方左、前、右各五千人依次排开,他亲自领着一万人坐镇中军,后方则有五千人作为后备。
唐临汾和谷芒各领五千骑兵护卫侧翼,从上空俯瞰而去,长弓军的阵型更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