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黑市(2 / 4)

题在于,戴森原则之中,“仅允许个人对个人效忠”的规矩,也阻止了“公司”的诞生——即为“个人为法人效力”的组织。各种与生产、经济相关的团体都难以出现。

因此,市场内的很多经营活动,实在是站在了戴森原则的边缘上。

这玩意某种意义上甚至和绿林有一点像。

它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领主没心情去破坏它。

久而久之,民众也养成了“一切经营活动都尽量避开官方耳目”的习俗。

当然,也只是尽量。

毕竟,在所有人的义体内设置后门的官府,可以随时随地随机抽查任何一人的记忆,从而知道任何情报。

而这些地方,也是侠客、绿林获取补给的地方。

向山循着白银传动轴莱夫遗留的记忆,在那些破烂房屋之中七弯八拐。

这座城市的房屋存在各种迥异的风格,建筑材质从泥土、砖块、塑料、金属一直到垃圾都有,简直就像是人类史各个不同时代的贫民窟集中展示景观。

随着向山的深入,路逐渐变得狭窄起来。他很快拐进一条小路。这条路不过只够二人并行。路的两侧都是窝棚一样的建筑,有些被改成了铺子的样子,有些则是紧闭大门。在这里巡视的人都小心翼翼的彼此保持距离。

向山扫视着一家家店面,却没有急着购买。

这个地方的上品,包括了零件、武器、药剂等武者常用的资源。另外也有卖武道算法的。向山稍稍接入店子的WiFi查了一下,发现那些武道算法都是直接从区块链提取的。

不过某种意义上,这也不能完全算智商税了。很多古老的武学区块链,都由于分叉过多过于庞大,而变得难以阅读。这些人将之梳理之后重新变得易读起来,然后再拿出来卖,也算是有付出一点劳动了。

>

“知识付费”本身并不一定是“开放获取运动”必须要抨击的对象。向山记得,当年他们反对的是“知识本身收费”。可如果有人的工作内容,就是从免费的知识当中搜寻客户需要的部分并进行整理,那么这种形式的“付费”也并非不合理。

后者本质上也是用劳动创造价值。“从庞大信息当中整理出特定对象需要的部分”,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它甚至可以被定义成一种“个性化的服务”。

只要不是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