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太认同。
“太爷爷,也不能这么说嘛,虽然现在唱民歌的人确实没以前多,但是还有嘛......我们班上咱们壮族学生好多都喜欢唱呢,当然更多的是喜欢唱流行歌曲。”
“我觉得吧,咱们桂林甚至广西民歌要想吸引年轻人,就必须改良!我们班上称为新民歌!”
“你们那是胡闹!”吴国明呵斥了句。
“才不是呢。”吴莉莉辩解道:“时代在进步,我们民歌也要跟着进步吗,刚才几位老师说的,在民歌中运用真假音转换......还有啊,可以运用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歌唱法。”
说到这里,吴莉莉看着俞冬青“俞老师,虽然你的声音嘶哑,其实也可以唱我们民歌呢,唱民歌不一定非要声音那么嘹亮吧?”
呵?
看到姑娘侃侃而谈,大家立刻意识到,看来这个问题这相隔三代的一老一少争论不止一次了。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就是争论个一时半会谁估计也说服不了谁。
这是今天拍摄重点内容之一,探讨桂林民歌的传承发展,音乐的本质,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
不过这毕竟是娱乐节目,不能拍成辩论会,两人争论了一会黑子立刻总结:
“其实做音乐的,放到世界范围看,流行音乐的根基都是民族音乐,作为音乐人,真扎进民间去学习去挖掘宝贵的素材,把自己获得的现代技法理论概念与民间结合,创作出属于中国的音乐。”
对于这个结论,大家颇为赞同,频频点头。
“我觉得昨天俞老师最初唱的那首民歌就挺好听,有新民歌的味道。”吴莉莉说道:“我就是听到俞老师唱这首歌,才忍不住对歌的。”
“这首歌是不错。”吴国明摸了摸自己的花白的胡须,没有和重孙女争辩,也赞叹不已:“俞老师,是你创作的?”
“不敢,不敢。”俞冬青连声谦虚。
就是在原来那个时空,这首歌出处就争议很大,多数人认为出自《刘三姐》这部电影,其实根本不是。
而是出自后面的民间歌舞剧《刘三姐》的序幕!
“既然如此大家都喜欢,我们就再唱这首歌怎么样?”黑子提议。
“好!”大伙立刻答应。
于是在这家古声古色的院子里,娟娟几人拿着吉他,刘国明则拿着壮族特有乐器——天琴,吴莉莉拍打着渔鼓,大家唱了起来。
唱山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