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台词的群演,然后选择另外一位演员来担任主角。
又何止是舞台剧呢?
芭蕾、歌剧、戏剧等等传统艺术项目里,屡见不鲜。
其实,归根结底来说,和艺术形式无关,和制作周期、制作方式有关。
曾经,制作一个艺术项目,往往需要经历漫长时间的彩排和练习,真正问世之后,又需要经历漫长的演出,所以,整个制作、上映的周期拉得非常长,六个月到一年都是基本常态。
甚至于,同一个剧本项目,更换不同演员卡司、同一套卡司更换不同未知,持续不断地登台演出,延续五年、十年、二十年这样的超长阵线也比比皆是。
自然,卡司阵容之间的变动也非常频繁,这也要求所有演员都必须具备多样能力,面对随时的变动。
但电影工业渐渐成熟起来之后,以流水线标准产品来看,中等投资规模项目的话,从策划到制作再到上映,基本就是六个月周期,中间拍摄制作也就是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周期,也难怪那些传统艺术项目都将电影称为“快餐”。
可想而知,电影项目整个运转周期就如此短暂,卡司变动也不可能那么频繁,一般都会提前确定下来。
现在,陆潜又提出了一种全新可能——
一来,通过演员来“培育”角色。
二来,则是开放角色的不同可能性,根据演员/角色的色彩来延伸电影的可能性。
如此一看,三次试镜全然没有根据角色量身打造,而是彻底打开一切可能性,事情也就得到了合理解释。
接下来,陆潜也将试镜的模式延续下去,通过彩排和培训继续打磨演员的潜能,保持角色的不同可能性。
可以这样理解,试镜,并没有结束,尽管没有第四次试镜,但整个彩排和训练本身就是一次漫长试镜,根据试镜的表现和结果来确定各个角色,从主角到配角,一切皆有可能。
从方方面面来看,这确实是一次冒险,胆大包天、乃至于丧心病狂的冒险。
但同时,这也是一次返璞归真的尝试,和“突袭”这样的复古动作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摆脱当代电影产业的快餐模式,真正冷静下来,触碰电影的灵魂,从角色从故事从影像去构建一个全新的生命体。
此时,再认真回想一下,陆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