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简单的磋商后,虽然百姓们已经接受了,不久之后将要换一片土地继续生活的事实。
但留给他们的问题还依旧很多。
当前,最大,也是最紧要的便是,在这片荒野中,聚集的百姓数万人,看起来似乎挺多的,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凉州庞大人口下的一小部分罢了。
要寻找到凉州其他府衙的县令,乃至丢失的刺史,把这几十万户的人聚集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之后,劝解其他人接受他们跟佑灵王订下的约定了。
当然,在审视,思考的过程中,县令自我觉得还是前者的问题更麻烦一些,至于后者.除了县令,兵卒,乃至刺史这些家大业大,在大汉的牵挂如同蛛网一般密集交错的部分人外,其实最下层的百姓,大多也只是会略微踌躇,最后肯定会欣然接受的。
毕竟倘若选择第二条路的话,那等西域挪过来,他们跟之前的生活又有什么变化?
没什么变化的。
凉州地处大汉西北,远离中原富裕地方的同时,自身环境也相对恶劣,再加上狭长的州府地形跟临近匈奴,西域,羌人等等外族,迫使凉州虽然是大汉直属的十三州中的一员,但在大汉内部却相当不待见。
朝堂上的肉食者虽然知晓凉州所具备的巨大防守价值,以及北串西域,南联并,益的地理位置,但凉州与中原地区的距离较远,向当地输送军队和军用物资的成本较高。如果在和平时期,这一问题还不突出,但是一旦处于战争时期,包括战备、运输等产生的高昂的维护成本就会使帝国感到负担十分沉重。
东汉帝国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战争十分频繁,凉州西南部和北部都与游牧民族接壤,边防压力很大,尤其是西南部的羌人与东汉帝国进行了上百年的战争,使东汉帝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凉州虽然体现了拱卫帝国、抵挡游牧民族进攻的价值,但是也成为帝国财政支出的黑洞。
也因此,东汉朝廷中的一些人就有了收缩战线,放弃西域、凉州,在并州、益州重兵防守的保守想法。
当然,想法是想法,但在尚未尘埃落定之前,凉州的存在仍然是有必要的,只是有了这一遭之后,放弃凉州的声音必然在朝堂上喧嚣尘上。
凉州被诸神之战打的疆土破碎,但西域也讨不了好啊,大火延绵之下,有多少异族葬身火海,更别提北边匈奴人的神道扛把子被烧的魂儿都没了,不能说至此匈奴一蹶不振吧,但也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唯一算得上麻烦的也就是位于高原上的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