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皇帝就开始了新都城的营建工作。
不过早期主要是城区规划、物料准备、住户拆迁等事项。
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永乐皇帝才正式下令宫建新都北京(即顺天府)。
城区规划、物料准备这些事虽然也繁杂,但都好说,唯有住户拆迁这件事很难办。
在新都城的规划中,南海子的东面一大片需要拆迁,以便将皇城向南拓展两华里,同时在这个地方兴建社稷坛。
但是涉及到利益问题,便错综复杂,棘手起来,这和后世居民动迁的难度不相上下。
不过,明朝的拆迁工作可没有后世那么“精细和人性化”。皇帝一声令下,不管是谁,都得给我挪窝。
话虽如此,老百姓也不是吃素的。
明朝的土地是私有的,南海子东面这一片地方,虽然住着的都是穷人,但人家都有地契,祖辈传下来的。
如果不讲理,蛮横地将这里的住户赶走,不仅会激起朝中士大夫、御史的口诛笔伐。若再激起民变,就得不偿失了。
在太子和内阁主持下商议出了一个拆迁的章程,拆迁的住户可以在城外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另外还赔偿相应数量的银子。
尽管这个方案不怎么样,也算是表达了朝廷对拆迁户的诚意了。M.
不过赔偿的银子很少,绝对不可能让拆迁户在城里再买下一处宅院。
至于城外的土地,数量也不多,离城又远,不可能去种地,更不可能在那么远的地方盖房子住了。
然而,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大多数住户都拿了银子和地契搬走了,只有吉庆沟这里的街坊百姓团结一心,拒绝朝廷的拆迁决定,几乎没人搬走,成为“钉子户”云集的大本营。
因此,社稷坛的开工营建日期一拖再拖。
营建新都的工作归户工二部管,但现在出了人命案,顺天府尹陈谔就必须要管了。
他骑着马火急火燎地赶往吉庆沟,快到的时候,已经远远地听到哭喊声。
到了街巷口,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
一条街倒有一半的房子推倒了,碎砖瓦砾、残桓断壁到处都是。
许多地方还冒着黑烟,有些地方则还有小范围的明火,显然发生过火灾。
不少居民正在努力救人、救火。
“站住,什么人?下马!”两个守卫样的男子拦住了陈谔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