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度一统,历时近20载,其间战乱连年,大灾大旱不断,百姓伤亡惨重,十余二三……
刘秀创建的王朝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为了使饱经战乱的中原大地尽快的恢复和发展,刘秀果断选择息兵养民。
例如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时,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趁匈奴内部生乱,实力衰弱之际发兵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
这要换了杨广之流,可能就答应了,兴冲冲去打仗,但显然刘秀不是杨广,好大喜功也跟他不沾边,所以他拒绝了,坚持发展民生。
杨广:被踩的人换了?哦,换朕了!
杨坚@杨广:你就不说点啥?
李世民:亡国之君,他有那个脸说吗?
杨广:“……”
我忍!
刘秀非常勤政,应该说成为明君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勤政,再加上强大的政治能力,才能成为明君。
刘秀也不例外,朝廷初立,百废待兴,他要做的事很多,所以勤政是基础,总结一句话,时间很紧,任务很重。
他多次发布释放奴隶和禁止残害奴隶的诏书,让从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隶的问题得到改善,也让战乱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他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百姓卖身为奴的现象得到减少,发放粮食赈济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罢免贪官污吏,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大力裁撤官吏,合并郡县,极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重点说说整顿吏治这一块啊,刘秀表现得非常严苛,当然,是对官吏的严苛。有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集团奢侈腐化的积弊,刘秀上位以后即大力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吏,选拔贤能为地方官吏。
他对地方官吏要求非常严格,赏罚都从重处置,有功者重赏,有过则重罚,经过他一番整顿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的美誉。
对官吏严苛,这事儿只能说有利有弊,利处自然是官场风气为一一变,贪官污吏逐渐退场,至于弊处……
同样是因为严苛,导致了一些高官因为一些小过错而受到严惩,例如大司徒伏湛因为没有报告河南尹和司隶校尉在高庙争执的事而被罢官。ωωw.
大司徒韩歆因为多次直言进谏而被罢官,最终受责自杀,大司徒戴涉因为举荐的太仓令犯罪而受到牵连死于狱中。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