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各有心思(2 / 3)

,肯定是有效的。

扫掉了本地的地主之后,大量土地充为官田,第一次出现了淮安境内土地八成为官田的画面。朱厚照立刻将官田进行革新。

吸取了丛兰的建议之后,朱厚照整顿了一下地理环境,按照合适的村堡设为镇,招募部分流民混编本地人安置,并且增加市场、手工业作坊、街镇打造聚镇等基础设施,用来扩容市镇人口。

剩下的全部设为农耕为主的乡户。

跟镇户一样的分户策略,以一户二丁为单位,按照土地数量直接均分给丁壮。

淮安现在的土地数量,只能保证本地乡村人口,户均三亩的地步。

出租土地三十年,也就是田皮田骨的分配方式。

朝廷拥有田骨,百姓获得三十年田皮,并且税赋额定,但要求乡户百姓组成一个个集体,不准以宗族的形式,而是采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村会自治,然后镇国府委派文吏,置乡长等职位、协调各乡生产。

和镇户的土地为从军者优先分配不同,乡户土地是平均租给每一户的。

所以允许百姓交易土地,只能交易租期,并且只能交易给同乡村的乡户。

这个租期到期,如果各家户田超过了十亩这个上限,多出来的土地就不能租,得拿出来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租户。

那不够种地的,或者不够吃的,朱厚照的意思是组织开垦、移民,或者自己去找工作加活路。

不然分户的时候,肯定是没多余土地分配的。

并且为了配合这套方案,朱厚照大笔一挥,将现在淮安境内所有的无主土地、山林、湖沼全部划为官地。

百姓要做的就是缴足国家,留足集体,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土地是官田,归朝廷所有,等于控制了土地私有交易,为了保证百姓不反对,朱厚照下旨淮安各县废止大量杂税和丁税,摊丁入亩。

有地和无地的乡户的税赋大幅度下降。

按照淮安这边亩产两百多斤来算,有地百姓大概只需要上缴三十多斤每亩,无地百姓几乎不用交税赋了,而且他们准许干工匠的活,但不受匠户籍贯控制。

这样稍微一看,淮安这个交通枢纽,极有可能迎来一场市镇手工业的爆发。M.

毕竟土地终究不够所有乡镇户籍人口分配,除了做工和发展一些工艺品外,真的想不到第二条路了。

朱厚照也明白这点,所以特许淮安开辟织造中心,又派人去江南织造等地,带绣娘和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