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终掌兵权(2 / 3)

心理阴暗一点的话,即便是想要作弊,他们也能比寒门子弟更容易找到在文章里做记号的方法。

正因为锁厅人有如此巨大的优势,所以朝廷后来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锁厅人不能当状元。

你占便宜也就算了,吃相不能太难看。

在这种规矩之下,沈括的侄儿沈遘、宋徽宗的儿子赵楷、黄潜善的侄孙黄中、秦桧的养子秦熺、宗室赵汝愚等不少官宦子弟,本来都考中了状元,但是依然被剥夺了状元的资格,把这份无上的荣耀让给了第二名。

反倒是高俅的身份没有任何限制,有当世大儒的指点,加上本身就有很高的水平,高俅在接下来的省试中一举夺魁,成为了“会元”。

所谓的三元及第,第一元叫“解元”,指的是第一级别考试的头名,唐宋时叫解试,明清时称乡试。

第二元就叫“会元”,此时的省试、明清的会试第一名。

第三元才叫“状元”,是殿试的第一,一般由皇帝亲自指定,说白了,获得状元的难度,还要低于前两元。

因为殿试更像是一次面试,皇帝看谁顺眼就定谁。

……

宋初的殿试,普遍都是一赋、一诗、一策论。

直到王安石变法后,才逐步废除了以空洞、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

赵佶在傅斯年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务实。

这次殿试的问题,涵盖了民生、律法、农田水利等方面,考察的是贡生为官后,处理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考验了他们的行政能力。

在这方面,傅斯年可以说既有见识,又有经验,明显比其他考生高出一截。

赵佶看着傅斯年熟悉的面孔,真想就此给他个状元,无奈规矩不能坏。

最终,赵佶心目中的第二成了状元,是南方的一位寒门士子。

高俅这位“会元”,实际应该算是笔试的第一名。

因为解元不止一个,会元却是每次只产生一名。ωωw.

高俅吃亏在了面相上,长得有点不讨喜,赵佶第一眼没看中他。但他毕竟是会元,最终得了探花之位。

傅斯年拿了榜眼,赵佶还觉得有点对不住他。

宴会结束后,赵佶略带兴奋地找到他:

“要不是因为你参加的锁厅试,说什么也得给你个状元的名头!真没想到啊年哥儿,人家十年寒窗苦读,你是随便一学就成了榜眼。让人家心里如何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