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仁卿的选择(1 / 3)

“那制作肥皂的秘方——”

嵩元郡夫人嗅到了利润的味道,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再不似之前那般,对长公主针锋相对,而是摆出了阿谀讨好的模样来,“是小的有眼不识泰山,之前冒犯了殿下,您胸襟似海阔、似山高,不要与我这见识短浅、久居蓬蒿的妇人一般计较。”

说罢,还乔模乔样地自个儿掌了自个儿的嘴。

老脸也是真能豁得出去,半点不臊情的。

慕听雪也不恼她,相反,她觉得崔秀莲这种“小人”,是最好用的。

你可以轻易地用利益掌控她(他),让她为你做事。等你不想用了,鉴于她人品德行又不怎么样,把柄到处都是,能够轻而易举地一脚踹开。

这也是为什么华夏历史上,不少皇帝喜欢用“奸臣”“奸相”“奸商”的原因。

嵩元郡公和嵩元郡夫人,辈分极高,这是他们的长处,在偌大的晏氏宗族里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威望。试想一下,如果连这二位,都同意了放良家奴,捐了田地,其他晏氏分支的宗亲,还能有什么意见?

慕听雪把肥皂秘方分享出去,有损失么?

没有。

后天就是大婚日子了。

晏家人开肥皂厂、酱厂、白酒厂,不就是自家人开厂么。

而且肥皂产出越多,全国的个人卫生情况,就能越来越好,疾病也会越来越少,有效达成防疫目的!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在摄政王的大力促成下,晏家主支、分支放良了共计一万名家奴,并把五万亩田,分了出去。

作为补偿,不少族人都得到了肥皂的配方,甜麦酱的配方,在各州郡投资开设了肥皂厂、番茄酱厂、酱菜厂、酿酒厂等等。

一时之间,名声臭烂到极致的篡权外戚晏氏一族,在民间,风评竟然开始逐渐好转了起来。

以前,大家提起摄政王,提起晏家,都要吐一口唾沫,大骂一句“无耻国贼”。

而现在,一部分农民和民工提起晏家,笑呵呵的竖起大拇指,赞一句“晏大善人”。

农奴翻身,做了自耕农,从贱转良,还有了自己的田,光景大大的好。

民工们,也在像雨后春笋一样林立而起的晏家工厂里,找到了活儿干,可以按月、按日领取工钱报酬,养活一家老小。

*。*。*

户部值房。

慕听雪坐在梨花木大案边上,死死地盯着案几上的一份致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