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三个无中生有的问题!(2 / 4)

受害者三人均不相识,代入徐驹之前的心理防备理论,甚至第二第三受害者,还与凶手面都没见过。

这样来看,完完全全的随机面孔!

“有目的性的连环杀人犯,杀的人往往都是奔着目的去,所杀的人,无一都存在这个目的,也就是共同点,所以......受害者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的相同特质!”

“这些受害者的特质,便是他用来筛选是否为目标的筛网!”

没人会随便杀人!

就算是杀人魔,也需要一个矛盾点,比如情绪有问题,在外到处宣泄。

凶手很明显没有这个矛盾点,相反还十分冷静,所以对方杀人必然不会随便杀,否则,直接挑选幼儿园的小孩不是更容易得手?

“第一受害者,年龄四十二岁,单亲家庭,家里贫困但还算温馨,有一个正准备高考的女儿。”

“第二位受害者,依旧是一位女性,二十五岁,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每日住在医院中,靠着微薄的薪水得以养活到现在。”

“第三位受害者是名建筑工人,朴实,待人温和,家里有一儿两女,成绩很好,对于农民工来说算是光宗耀祖前途无量,妻子也很贤惠,所以每天干活很努力,养活自己的孩子。”

“三名受害者,共同点在哪!?”

共同点......

目测,三人均不认识,家中钱财数额并不相同,家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

但凶手绝不会随便杀人,否则快感的情绪将会变得廉价,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个特质......

在场几人均是眉头紧锁,从文档中想要思索出受害者的共同点。

都有孩子,人在中年算不算?

不算,第二位受害者不算中年,仅有二十五岁。

孩子的年龄岁数也不同,熟练和性别也是如此。

“在孩子身上?”

王盛思索良久,直觉告诉他,嫌疑点在孩子身上。

“共同点在哪我们不知道,但凶手用的是同一种杀人手法,那代表受害者在这种手法下,提供给凶手的情绪相同。”

徐驹笑了笑,他没有直接开口,而是看着受害者死亡的位置。

“之前我们代入的是凶手的视角,得到的答案是,凶手看到受害者死亡时的动作,看到受害者死亡后的样子会得到快感。”

“现在,我们代入同种手法下,死亡的受害者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