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师基本上都是从戚邑征召而来的士卒。几乎所有士卒和军官都和南氏沾亲带故。
自从春秋末期,原先采用贵族封地私军参加战争的方式被废弃。而大部分诸侯采用了编户齐民的政策,这样一来,军队的兵源就大大增加,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当年齐桓公时期,几万人的军队就需要好几个诸侯联合发兵。
在当今,就算是卫国这样的小国,也能够动员几万军队,这就是差别。而齐国甚至可以在全名动员地情况下,动员超过二十五万的庞大军队。
南氏戚邑是不一样的,这支军队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南氏的私军。是子弟兵,隶属于戚邑的防卫力量。南哲作为这支军队的主将,在南氏家族内部的地位不低。而他的这个师是不会听命于边子白,而是在战争之前,会直接部署在戚邑,防御南氏最为重要的宗庙和封地。
南哲年纪大概在四十多,但身材魁梧,双目有神,从小就被当成武将培养的家族精英,成年后就开始掌控家族私军。他开口之后并没有先说卫军,而是从十多年前的那场中牟之战开始说起:“某参加过十年前的那场对赵军的作战,当时齐军和魏国联军在我部之后,我上军大头阵。而对面的赵军不过是两个师之众,实力不足我一半,且我上军还有中军压阵,兵力数倍于其。”
“战阵,交战都颇为顺利,也没有任何有利于双方的便利。甚至某记得当日无风。”
南哲回忆着当年的往事,似乎陷入了当时的记忆之中。战场无风的情况下,占据上下风口就完全没有了必要。当然如果是大风天气,上风口的军队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有风沙袭扰的情况下,更会将这种优势增强到决定战争胜利的程度。
“两军交战之后,一开始上军还颇为顺利,加上兵力足够,眼看要将赵军围住。但战场风云突变,赵军在主将的指挥下疯狂冲击我中军本阵。当时中军面对不足以自己两成的赵军,却完全没有招架之力,要不是赵军忌惮魏齐联军赶赴战场,草草了事,当日我中军受困,大卫危矣!”
“事后君上召集司马府,三军将主,探讨过赵军的战斗力,我们发现普通赵军士卒一对一能够轻松击败卫军士卒,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士卒有被斩杀的危险。一对二,能维持不败,只有一对三的情况下,我军才有必胜的把握。”
……
面对侃侃而谈的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