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章 次周末票房(2 / 4)

整影片营销策略等问题,翻开刚刚拿到的另外一份文件,一心二用地阅读起福克斯宣发部门对《蝴蝶效应》次周票房走势原因的分析。

报告摘要中,北美各地《蝴蝶效应》观众问卷调查的几组数据被特意标注起来。

“18-26岁年龄段观众比例:43%。”

“10分制的观众评分:7.7。”

“受到《罗拉快跑》影响选择观影观众比例:81%。”

“未受到评论影响观众比例:33%。”

“认为影片受到媒体不公正评论观众比例:76%。”wwω.ЪiqíΚù.ИěT

“观影后计划向朋友推荐观众比例:69%。”

会议室内。

只是看完眼前这一组数据,彼得·桑德斯就已经大致明白《蝴蝶效应》的次周票房走势为何会出乎所有人预料。

调研报告最后也明确指出,相对于铺天盖地的媒体差评,《蝴蝶效应》在观众群体中的口碑要高出太多,7.7的观众打分,基本上已经属于一部优秀电影的范畴。

同时,由于《蝴蝶效应》的观众群体偏向年轻化,这部分人平日里很少阅读报纸,更倾向于朋友推荐选择观影目标。因此,媒体一边倒的差评对影片票房的影响远没有福克斯预估的那么大。

报告还推测,由于《罗拉快跑》的人气为《蝴蝶效应》带来了非常庞大的潜在观众基数。一部分观众虽然受到首周的媒体差评影响暂时放弃观影,但在影片观众口碑传开之后,依旧重新选择进入影院,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影片次周末仅有17%的微弱跌幅。

好莱坞大电影公司重点发行的影片基本上都会进行类似的观众调研。《蝴蝶效应》次周末票房出炉之前,这些数据就已经存在。

只不过,媒体针对《蝴蝶效应》的差评轰炸实在是太猛烈,福克斯上下所有人都没能因为这些数据生出太多安全感。

现在,影片票房结果已经出炉,再通过数据反推原因也就显得轻而易举。m.bīQikμ.ИěΤ

归根结底。

电影终究是一门如同天气一样难以预测的高风险生意。

彼得·桑德斯看完报告,抬起头,宣发部门的一位高管正在发表着自己的观点。

“罗纳德,这些之外,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舆论调控尽可能渲染媒体差评与影片票房之间的强烈反差,让人们相信《蝴蝶效应》受到了非常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