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先看到了杨宸,看到了自己的兄长将曾经与自己今日所穿相同的蟒袍换成了龙袍,看到了杨宸头上那顶雕刻着五爪真龙的金冠。却在和杨宸相视那一瞬间,慌乱的扫向别处。
今日来此的,不止他一人。
左面第一人,乃是当今号称三朝宰辅的王太岳,右面,便是执掌门下六部的镇国公宇文杰,在其下,便是中书省知事元圭,礼部尚书方孺,户部尚书徐知余,兵部尚书曹评,这内阁六人。
几人一见杨宁跨入殿门,也率先起身行礼问安道:“见过蜀王殿下”
杨宁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他忘记了先让几位国之重臣免礼,而是在他们不太高兴的脸色与担忧的目光里缓缓向前,走到站在《大宁北关图志》的杨宸身前,整理了蟒袍,仓促下跪请安:
“臣弟杨宁,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宸虽已换上了龙袍,但对入京为自己庆贺新年的幼弟,还是一如既往的亲切,虽然他更希望杨宁的奏折里,更多是为先皇驾崩表露哀思。登基之后不久,杨宸便看到了自己的九弟在蜀地就藩之后上奏给杨智的密折。
其间对秦王杨威大肆在蜀中剑南采购铁器粮草的举动有所猜忌,也对自己这位楚王曾经在定南道借用茅府敛聚定南财赋的事含沙射影。可杨宸没有丝毫的芥蒂,在他眼中,这不过是自己这位自幼憨态的弟弟又一次犯傻而已。
杨宸本想走上前亲自扶起了杨宁,却又在杨宁一声:“臣不敢”的提醒下,记起了,如今是先君臣,再兄弟的残忍。
“给蜀王赐座”
呼之欲出的“九弟这一路辛苦”终究在咽喉处,被换成了一句不冷不热的话。
“谢陛下!”
待杨宁和内阁几人重新坐回原位,杨宸又一次站到了那张绘有大宁万里连城九镇边关的图前,开门见山的说道:
“既然蜀王来了,那诸位再议议,秦王如此举动,该如何应对”
想起什么的杨宸不过是指了指御案上的折子,伺候御前的李平安就心领神会的将写有北境异动的军报,递到了杨宁手中,在他之前,内阁几人都已读完,只是如何应对之策,一直争论不休。
杨宸本想用宇文雪的谋划,借去桥陵祭祀太宗皇帝之事,将杨威引开长安,兄弟二人在长安城里说不清的话,在桥陵自己父皇的灵前终归是能扯清楚的,但杨威的兵锋太盛,再往前一步,就是陈桥,一旦破了陈桥,哪怕杨宸愿意给自己的皇兄一份体面,只怕这满朝文武,还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