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1)(2 / 3)

【其实就是人口的增加。

一方面是长期采集狩猎会得知一部分植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加会叫采猎食物无法满足。

我们古代神话体系中的巢氏、燧人氏、庖牺氏和神农氏传说,里面也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细节。

比如说有巢氏在树上栖息,采集果实为生;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教人捕鱼为食;庖牺氏发明网罟(gu),主要从事渔业;神农氏那更是农业鼻祖啦,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说。

我们愿意去相信这些美好的神话,但事实当然不可能是如此,这些功劳并不单单属于一个人,是属于历史长河中人民的集体创造。

还有咱们后来皇帝加的一些修饰,剔除掉外在的修饰,咱们也能看到采猎经济几个发展的阶段。】

“居然还有这么多的神话故事?咱们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

“你能知道什么啊?字都不认识。”

被怼了的人也不恼,还笑呵呵的,“居然还有专门讲咱们种地的神话,可真是神奇。”

在他们的想象中,神话应该是虚无缥缈的,和农业扯上关系,还怪接地气。

读过书的人自是觉得每次天幕的角度都好奇怪,又怪有意思的,在读这些神话的时候想到的居然是农业发展。

还别说,可真是很有意思的角度。

【在采猎生产方式下,人类只会攫取现成的天然产品,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完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在适宜的条件下,采猎者也能获得丰足的食品,但也只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不可能形成长久的定居,不可能出现稳定的剩余和积累。

而没有超越劳动者自身需要的剩余和积累,社会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农业则不然,它通过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去增殖天然产品,从消极适应自然转变为积极改造自然。

只有从事农业才能摆脱“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的状态,实现长久的定居,获得稳定的剩余和积累。

这种剩余和积累,使启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伟大杠杆——社会大分工得以发生,使独立的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文化事业得以形成和发展,使人类得以摆脱野蛮状态而臻于文明之域。

事实证明,农业发明后这一万年人类社会的进步,远远超过以往的几百万年。】

百姓只觉得天幕说的话很有道理,虽然不知道哪里有道理。

只是心里还有些怅然,其实他们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