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地将石头分别撞碎,在箭塔或城墙上凿开一个圆形破洞。
攻城锤通常由一根以当地最大树干制成的粗壮木桩制成,前部安装有巨型撞头,需要15至30人拉动。它由绳子或者铁链安装在两个三角形框架之中,使用时由壮汉尽可能向后拉动至绳索允许的最大距离,而后释放绳索,以此来冲撞城墙。
由于防御方也会从城墙上射出雨点般的矢石,进攻者根本无法指望暴露在这种火力下还能生还。因此攻击者们开始为攻城锤安装类似于木制顶棚的掩体,覆盖范围可及轮子或者推杆。
有些情况下,这种木制掩体会由主战军团负责运输,攻城锤每向前移动一段距离,战士们要就扛起掩体将其移动到攻城锤所在之处。
并且其顶棚两侧的吊帘通常是由兽皮缝制而成,以尽可能确保整个结构不会超重到难以移动的程度。与之相比,木制顶棚本身为了抵挡沥青或热油等液体易燃物,则通常要比吊帘更为结实。如果进攻者通过在顶棚上和框架上覆盖兽皮、砖瓦或泥土等方式使其拥有耐火性,防御方便只能向其投掷巨石或出城突袭才能将之摧毁。
可即便木制顶棚被造得再如何坚不可摧,也不能代表攻城锤本身就会万无一失。从古魔法时代开始,为防止攻城锤在撞击城墙时从框架上掉落,框架上又加装了一个叉形的横梁,以确保攻城锤能够固定安稳。同时该装置也能够防止战士们在向后拉攻城锤时将其拉脱。
如今奥古王费尔南多在发动“神圣战争”时,就曾频繁使用过这种地精族重型攻城武器。只不过当时的缓冲装置还存在缺陷,即用一根绳索在攻城锤所冲撞的那部分城墙上方挂上与床垫相似并填有稻草的大布袋,或是又宽又厚的木板。
可这样一来,攻城锤就会将大量动能浪费在这些缓冲装置上,而无法用在城墙上。在最终围剿旧王之战时,上述的木板和布袋都曾被使用过,但最终却证明这种方法对进攻者而言是弊大于利。
而与攻城锤相比,攻城锥在攻城战中的地位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并且其效率也差到令人发指。因为只有在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之后,才有可能在城墙上凿出破洞,而在此过程中城墙上的敌人对其造成的威胁并不亚于攻城锤所要面对的情况。
但由于攻城锥重量偏小,更容易运输,因此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攻城锥并不像攻城锤那样,需要数量庞大的战士挪动,其所使用的顶棚虽然制作方式与攻城锤相同,但尺寸却要小上很多。
而在之后地精族便推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