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重炮炮车(1 / 3)

首先最关键的是就是运输问题,火炮动辄数百斤上千斤,尤其是红夷大炮作为重炮,其重量通常都在四五千斤以上,使得它在野战时只能在开战前定点轰击,无法迅速转移阵地,堪称笨重至极。

其次就是它的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倘若射出一发之后,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站位,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以及重新设定方向等步骤,即便是英国人也只能保持两分钟一发的射速。可是在战场上面,两分钟内足够骑兵做出很多事情,导致红夷大炮可以用来轰击城墙,却无法对付骑兵。

可是,在欧洲人看来,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要解决火炮的运输问题,欧洲人发明了火炮炮架,它在行军时由两轮车搭载火炮,以车架尾撑与套上牲畜的前车相连接,转向和长途牵引都很方便,此外在火炮发射时,还可以通过两侧的轮子和架后的尾撑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使得火炮发射时更加稳固。

等到重型火炮开始面临上战场时,新式的重型火炮炮架也得以发明。它将炮架和炮车进行一体化,尾部拥有调节发射角度的木锲,而为了适应重炮的带来的巨大力量,炮车的实心轮很快被带辐条的大型木车轮代替,整体体积则有小变大,重量反而被减轻,增强了通过能力。

此外俯仰机构被前置并单独出来,使得炮身变化不需要连炮车一起俯仰,使得野战时重炮可以更加灵活,并且还增加了专门的牵引机构,必要时通过简单的组合就能和炮车一起变成四轮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机动性。

与此同时,欧洲人还惊喜的发现,只要让大炮在射击时的晃动保持在射击轴线上,就不会对精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发射时不需要大炮保持原地不动,通过适当的后退也能分散后坐力,还会保持精度。

听完这些介绍后,李晟心中渐渐勾画出了这种重炮炮车的轮廓。

当然,在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部分的调整,包括原来直线型的炮架结构被淘汰,变成了如今这种结构,可以让更多的后座力传导到地面。另外俯仰机构用上了螺纹技术,方便炮手随时随地进行调整角度。

可以说,仅仅只是一个炮车的差距,就使得明军同欧洲军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火力差距。

李晟轻轻叹了一口气,事实证明这种差距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单一的跑车上,而是在于更加基础的部分——包括数学,包括军事学。

安德鲁认为,大明虽然有了火炮,但是在提高炮术精度上很差劲,因为没有去钻研弹道学,没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