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生活在海边的百姓祖祖辈辈都是以打渔为生,现在让他们去种地恐怕无异于移橘生淮北。”
“所以这些老百姓不能下海,又不会种地,断了生计的他们最后只能成为流民,最后与扶桑人一样流落为匪寇,无论他们想不想这个结果都是不可避免的。”
“若开海禁,朝廷对这些渔民加以训练,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如若扶桑的倭寇再来袭扰,老百姓为了自己的家乡和生计也会拼命抵抗的,岂不一举两得?”
“再者,臣以为,我大明之未来在于大海,要想大明千秋万代,只把目光放在陆地上是不行的。”
“大海物资之丰富,疆域之辽阔远远远超出人们之想象。海洋之彼岸王朝众多,对方所掌握的各种技艺不比我大明差,常言道互通有无才能进步,才不会被其他王朝超越,如此才能长久。”
“遥观两宋,虽然国富但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偏安一隅,先被辽国欺压百年,后又被金国攻入国都造成靖康之耻,最后又被元廷所灭,至今犹有文公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
“前车之鉴犹未百年。臣想起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朱标读完最后一句话后,只感觉自己的心似乎已经停止了跳动,没想到柳阳的奏章居然如此犀利直白,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几近乎于诅咒了,意思就是说
看看宋朝吧,你要是不思进取那就是下场!
朱元璋坐在茶桌前,眼睛微闭没有说话,手指有节奏的在茶桌上敲着,不过面前刚刚沏的新茶却是一口都没有喝,起伏的胸膛似乎也说明了此时他的内心并不如外表这般淡定。
“标儿,你对海禁的事情怎么看?”
“父皇,我认为……禁海没错。”朱标想了一下说道。
“哦?那你的意思是柳阳这封奏章说的就不对喽?”朱元璋眉头一挑,看着朱标问道。
“我认为,柳阳的这封海禁奏章说的……也没错。”朱标语气有些迟疑,但还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朱元璋眼神一凝,脸色也有些愠色,显然对于太子的这个回答他是不满意的。
身为大明的太子,未来的皇帝,对一件事的看法可以对,也可以错,但唯独不能模棱两可,立场不坚定,这样容易被当臣子的拿捏,这是当皇上的大忌,也是缺点!
可朱标却脸色平静的继续说道:“父皇,我之所以说父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