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魂归故里(1 / 5)

第三百二十三章

战事停下,大唐朝堂上下依旧忙碌。

占领区的人口被大部迁走,自然需要迁来新的人口来填充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毕竟大唐拿下高句丽可不是闹着玩,也不是要宣示武力,而是要把东北地区彻底消化掉,让黑土地成为唐人的生存空间。

地盘打下来了,自然是要开发的。

唐军在辽东种田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当地还有几十万的高句丽遗民,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唐人迁入,用不了两百年,这里还是扶余人的天下。

大唐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下高句丽,可不是为了让这里的人改善生活的。

七月的时候,朝廷调整北方行政区域划分,增设辽水道、渤海道两道。

营口以南划归河北道,营口东至鸭绿水,为辽水道,辽水道以北无边界,府城为辽东城。

鸭绿水以东为渤海道,府城为平壤。

张士贵任辽水道处置使,段志玄任渤海道处置使。

七月中,朝廷就通过报纸和广播发布了迁移令。

迁移令规定,凡是关中、河南府、河南道、河东道三道二府的家中有非长子或是其他旁支无继承权的男丁年满二十未成家者,还有家中土地不足十亩者,需要迁移辽水道和渤海道的农场居住至少五年时间。

迁移令是政令,而不是招募令。

政令便意味着要强力执行。

之所以朝廷要用政令的方式迁徙人员,主要问题是因为大唐百姓近些年的日子好过了,解决了温饱问题,留在老家有吃有喝,守家待地,谁愿意跑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生活?

不用点强力手段,只靠自愿,估计没多少人愿意去。

不过朝廷还是有分寸的,只是要求那些没有家产继承权的单身汉和土地不足的人迁徙,而且也没有说迁徙之后就不准回来了。

这样一来,百姓的抵触情绪就要小很多了。

果然,迁移令发布,报名的人还真不少,很快就有三万多人通过海陆交通到达了东北的农场安置下来,成为了农场的雇工。

能有这么多人自愿报名不难理解。

大唐实行的是嫡长继承制,很多孩子多的家庭条件又不太好,尽管吃喝不是问题,但是想过更好的生活就有些难了。

这还是嫡长子的处境,家中的其他孩子的处境更差,不少人想要娶老婆都够呛,况且迁移之后还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离家去闯一闯兴